泉城有木兰 | 守护粮食安全,她用生物技术探究种子的基因密码 |
发布时间:2025-03-24 10:38:46 | 浏览次数: |
来源:新黄河
编者按:泉城水润千年,木兰花开今朝。在“三八”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,新黄河客户端联合济南市妇联共同推出“泉城有木兰”系列特别报道,以笔墨为镜,照见这座古城中平凡而璀璨的女性力量。她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在细水长流的坚持中诠释着当代“木兰精神”:既传承千年泉城的文化基因,又迸发着与时俱进的创新锐气。我们期待通过这些鲜活的叙事展现泉城女性在“项目提升”中破茧成蝶的“她力量”。愿木兰花开处,尽是春风浩荡。 2024年12月的一天,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遗传转化部门传出喜讯,荆风雪和团队小伙伴们历时一年多进行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优化,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 39岁的荆风雪是舜丰生物遗传转化部门优化组组长。因为从小就对生物技术感兴趣,所以读大学和研究生时,她选择了细胞生物学,毕业后从事的也都是相关工作。
在舜丰生物,荆风雪主要负责植物遗产转化技术开发。“通俗来讲,我做的事情就是把开发出的‘基因剪刀’递送到植物细胞中,再进行共培养。”虽然荆风雪说起自己的工作就像在说柴米油盐一样轻描淡写,但实际上遗传转化存在很多难点,很多植物的编辑递送体系更是国际上公认难转化的。 每天一到单位,荆风雪就换上工作服,一头扎进无菌实验室。她伏在实验台上,全神贯注地操作,一干就是几个小时。 以大豆转化为例,她需要提前对性状部门提供的大豆进行浸泡处理,然后把豆子一粒粒剖开,人为制造“伤口”,再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,把“基因剪刀”工具递送到植物细胞里进行共培养,接下来几天还要随时观察种子的变化。“进行大豆转化时,每天至少要剖500粒豆子。” 看似重复、机械的工作,荆风雪却丝毫不觉得枯燥。相反地,她认为每一次实验都是对自己的挑战,而她也喜欢这种不断迎接挑战的状态。
2023年10月,荆风雪和小伙伴们接到了一个难度极大的任务——大豆遗传转化体系优化。 “说实话,当时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。为啥?因为这是业界30多年来一直想突破的瓶颈。”荆风雪进一步解释,大豆种类繁多,原来的老体系只能做其中固定的几种,如果想对一些主栽品种进行基因编辑,就会受制于技术,就得“绕道”先做那些好做的品种,最后再进行性状叠加等转化,周期太长,过程也相对复杂。 为了能研发出针对大豆主栽品种可以直接使用的遗传转化体系,荆风雪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几乎查阅了所有和大豆相关的文献,她们一篇一篇研读,一点一点讨论。“当时谁有了好想法,我们就根据这个关键点设计实验,再进行谈论研究,循环往复,无穷无尽。”荆风雪笑称,虽然自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,可那段时间什么也顾不上,满脑子都是攻克技术难点,甚至在梦里还延续着实验。
终于,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,荆风雪进行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“对我来说,这一技术只是被开发出来了,如果能成功复制到流水线上,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。” 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种业命脉牵动国计民生。近年来,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开启了育种新时代,基因编辑技术正快速走向全球市场。截至目前,舜丰生物已拿到3张植物基因编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,包括全国首张基因编辑安全证书(高油酸大豆)和全国首张主粮作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(矮秆玉米),这其中自然有荆风雪和团队成员的贡献。 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,科技创新是关键。我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,用最前沿的生物技术,让大家吃上绿色、健康的农产品,为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安全贡献微薄之力。”荆风雪质朴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坚定。 新黄河记者:王倩 通讯员:王家乐、王省
|
上一篇:济南日报|从“开盲盒”到“量身定制”:舜丰生物用“基因魔剪”打造优质种子的硬核科技 下一篇:2025中国种子大会丨基因科技要守粮仓,也要保健康 |